中風推拿治療原則
中風推拿治療主要適用於中經經絡和中風後遺症,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功能的恢復為原則。中臟腑的病人應綜合搶救治療。中風推拿主要以頭面部,上肢,腰背及下肢部位的穴位為主。
頭面部推拿手法
1.患者仰臥位,點揉,推抹印堂(兩眉頭連線中點)至神庭。
2.依次按壓印堂至睛明(面部,目內眥角上方凹陷處),陽白(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魚腰(瞳孔直上,眉毛中),太陽(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向外一橫指),四白(面部,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下關(面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張口時隆起),頰車,(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處,咀嚼時咬肌隆起處),地倉(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人中(人中溝上1/3處)等穴,往返1-2遍,然後按百會穴1分鐘,並從百會橫行推到側頭部,往返數次,強度要大,以微有脹痛感為宜。揉風池穴1分鐘,同時用掌根輕柔痙攣一側的面部。
推拿好處:中醫認為“頭為精明之府,諸陽之會”。頭面部推拿能直接刺激連線大腦皮層的血管系統,促進腦部血液迴圈,疏通經絡,升調清陽之氣。
上肢推拿手法
1.放鬆肩頸部肌肉。
2.點壓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上肢主穴。
肩髃: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即是。
臂臑: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
曲池:屈肘呈90°,肘橫紋外側端和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3.搖動肩關節。
4.用搓法從肩部搓到前臂,並牽抖患肢。
5.捻,拔伸每個手指。
推拿好處:中風弛緩期存在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的病機,氣虛不能運血,氣不能行,血不能容,氣血瘀滯,脈絡閉阻,而致上肢肢體萎廢不能用。根穴是人體的十二經絡經氣始生始發之地,點壓根穴的目的在於激發經氣,促使患側上肢肢體氣血暢達。
腰背部及下肢推拿手法
1.按揉後背。
2.由上向下點壓夾脊(背正中線左右0.5寸)。按揉背俞穴(背正中線左右1.5寸)。
3.按揉,怕打下肢,點按下肢穴位,環跳,承扶,委中,承山,太溪,崑崙等。
環跳:在臀外下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處。
承扶: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委中: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承山:膕窩橫紋中點與外踝尖連線中點處,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太溪: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崑崙: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4.滾揉拿下肢前側。
5.點按下肢前側穴位,血海,陽陵泉,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等。
血海:屈膝,手掌五指向上握住膝蓋,拇指與其他四指呈45°,拇指指尖處就是。
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陰陵泉:拇指沿小腿內側骨頭的內緣向上推,直到遇到阻擋,骨頭下凹陷處即是。
三陰交:四指併攏,小指靠在內踝尖上,食指上緣平行線與脛骨後緣交點就是。
推拿好處:透過推拿手法,可舒筋活絡,使經脈通暢,氣血旺盛,筋肉得養,從而提高患側下肢運動功能能力,亦可改善下肢氣血執行,達到鬆懈關節,韌帶,關節囊的作用,緩解痙攣。
中風推拿適宜時間
中風病程長短與康復有直接關係,所以應該儘早對本病進行治療,一般認為,推拿療法主要用於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在中風後,病情基本穩定邊可接受推拿治療。
病程在半年以內以活血化瘀為先,半年以上則以補益氣血為重,以期扶正固本,強筋健骨。治療的同時應加強患者肢體關節的被動活動。若病程在1年以上,則推拿效果較差。
推拿適宜症狀:偏癱,肢體癱瘓,口眼喎斜,語言障礙,吞嚥困難,並可伴隨顏面麻木,手足麻木,沉重,手指震顫,疼痛。
中風推拿注意事項
1.中風治療時間較長,在治療過程中應視病情的變化而改變手法的刺激量,操作時間和重點部位等。
2.可適當配合中藥,針灸,理療,藥膳等康復手段。
3.恢復期間要進行全身性鍛鍊與簡單的活動,加強患側肢體的功能鍛鍊,但不可過量,更不可過度疲勞。
4.治療期間患者應保持情緒安定,生活要有規律,忌菸,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脂肪過多的食物。
5.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功能衰竭,水電解質紊亂,嚴重營養不良;出現新的梗死或出血灶,病情反覆;有意識,精神及職能障礙等嚴重意識障礙;有痴呆病史或語言不清,無法溝通等病症者忌用推拿療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