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健康

怎麼說黃芪比人參好 這麼吃比人參效果好

avatar 著雍氏
2.5萬 熱度 A+ A-
這味厲害的中藥是黃芪,是補藥之長,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它富含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心肌供血,調節血糖含量。中醫對它的運用更是廣泛,它可以補氣、生血、緩解胃下垂、改善體質,還可以延緩細胞衰老的程序……

為什麼黃芪比人參還好

人參為大補元氣之品,補氣力量大,療效快,卻容易上火。臨床上多用來治療大病或久病,或血脫致氣脫而出現短氣神疲,周身乏力,肢冷,汗出而多,脈微欲絕等症。

黃芪補氣,力量比較小,起效緩慢漸漸增加,不容易胸悶上火。

1.補氣效果不輸人參

與西洋參、太子參相比來說,黃芪補氣的效果毫不遜色,是適合老百姓補氣的藥。對於氣虛、氣短,容易感冒、易出汗的朋友,經常的吃黃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中醫治療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炎等,以及對於大病初癒的調養,和促進手術後傷口的癒合,都會用到黃芪。

2.心腦血管保護神

黃芪本身具有強心、降壓、抗心律失常、保護心血管系統等作用,因此心血管系統不太好的人特別適合,普通人泡水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3.保護胃腸肝膽

無論是胃腸還是肝膽,黃芪都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像肝炎、胃炎、胃潰瘍等患者都是使用黃芪來進行治療的。

4.抗癌

黃芪中含有的多糖配合抗腫瘤藥物能夠增強藥效,而且副作用會降低。有癌症的人,長期服用黃芪,能起到較好的抗癌效果。

生黃芪、炙黃芪的區別

區別一:生黃芪為曬乾還生的藥材,而炙黃芪為炒熟藥材,炙黃芪就是用生黃芪加蜜炙熟。

區別二:一般來說,補氣固表(提高抵抗力),健脾利溼(消腫)要用生黃芪。

區別三:炙黃芪擅長益氣補中、治療脾氣虧虛,內臟出現下垂等情況,比如胃下垂

4種日常吃法

1.幹嚼

把生黃芪當瓜子一樣,放在嘴裡嚼著吃,黃芪的味道非常好,就像是一種豆香的感覺。

2.泡茶

黃芪片5~10克(原則上每次不能超過15克),用沸騰的開水直接沖泡,蓋好泡10~20分鐘,當茶飲用。若想黃芪味出得更徹底,可反覆沖泡。

3.煮粥

黃芪15克,黨參10克,梗米100克,大棗30克,先將黃芪和黨參一起煎水取汁,再放大棗和梗米一起熬成粥,味道可口。國醫大師朱良春每天就必吃一碗黃芪長壽粥。

4.烹飪

若平時喜歡吃燒肉、燒鴨等,可以放適量黃芪,味道更獨特,還可以起到滋補作用,效果非常不錯。

黃芪的治病方法

1.反覆感冒、四肢乏力益氣飲

做法:生黃芪12克、生白朮12、防風5克,沸水沖泡10-15分鐘即可飲用。

對應症狀:容易反覆感冒、過敏性鼻炎反覆發作、氣短懶言,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等。

禁忌人群:上火的人不能喝,容易火上加火。

2.貧血氣短補血湯

做法:取生黃芪25克、當歸12克、生薑3片,大棗10克,鯉魚洗淨後放入煲滾的清水中,用大火煲開,改小火煲2小時後,下鹽調味即可。此湯可補氣生血,老少皆宜。

對應症狀:容易疲累,心慌心悸,少氣懶言,神疲乏力,唇甲淡白,頭目眩暈,勞累時加重。

3.乏力腿腫、沒胃口黃芪薏米粥

做法:取生黃芪15g、薏米40g、茯苓20g、粳米200g、紅棗10克。洗淨放入沸水煮至成粥即可食用。

對應症狀:眼瞼或下肢輕微浮腫(常見於月經生理期前後、更年期、剛生完孩子時);倦怠乏力腿腫;肢節疼痛,小便不利,飲食沒有胃口,大便稀溏等情況。

禁忌人群:小便頻數,尿多,陰虛津傷,口燥咽乾的人群。

釋出於 2021-05-14

相關推薦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