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拔罐常用穴位
先取俯卧位,在肝俞,肾俞,次髎穴采用留罐法, 留罐10-15分钟。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次髎:在骶部,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左右各1穴。
肾俞: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1穴。
仰卧位,在气海,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太冲穴采用留罐法,留罐10-15分钟。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1.5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3寸。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方4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侧约一横指处,左右各1穴。
地机: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左右各1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左右各1穴。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各1穴。
痛经拔罐分型治疗法
气滞血瘀型
经前或行经第1,2天,小腹胀痛拒按,甚则小腹剧痛而发生恶心,呕吐,伴随胸胁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拔罐疗法:
取膈俞,肝俞,次髎,中极和血海穴。采用刺络拔罐法,膈俞,肝俞两穴用梅花针叩刺出血,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拔罐,以局部有少量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寒湿凝滞型
月经前数天或经期小腹自觉冷痛,得温热则疼痛减轻,按小腹感觉疼痛加重,经量少,经色暗黑或有血块,或有怕冷,疼痛。
拔罐疗法:
1.取太冲,肾俞,中极,阴陵泉和三阴交穴,太冲用梅花针叩刺出血,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取水道,中极,地机和三阴交,采用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温灸各穴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罐,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气血虚弱型
经后一二天或整个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腹部,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无力,或面色差,或食少,大便清稀。
拔罐疗法:
1.取脾俞,气海,关元和足三里。先用艾灸法温灸各15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罐,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取脾俞,次髎,气海,足三里和三阴交,先用艾灸法温灸各15分钟,之后吸拔罐,留罐1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痛经拔罐常用取穴方解
除了血热外的痛经,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治则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气血不足者治则益气养血,调补冲任。
中极为任脉经穴,与足三阴经交汇,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气血;地机为足太阴脾经郄穴,可调血通经止痛;次髎,足三里为痛经的经验效穴,治疗痛经有显著效果。
痛经拔罐治疗注意事项
1.拔罐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治疗宜在经前3-5天开始,直到月经结束,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
2.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
3.经气应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注意防止受凉,淋雨,涉水,过食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