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野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临床具有发热、出血、肾损害三大主征和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人群对此病有普遍易感性,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1、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RNA型。该病毒对热60℃、紫外线和普通消毒剂很敏感。病原体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或螨虫叮咬侵入人体感染发病。每年10月~次年1月为发病高峰季节,5~7月时出现小高峰流行。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多为野外作业劳动者。
2、临床表现
潜伏期7~46天,一般为2周左右,典型病例可有五期经过,轻症可有“越期”现象,重症可有二期或三期交叉重叠。
3、预防
1管理传染源:灭鼠应在本病流行前1~2个月进行。
2注意防鼠,留宿野外睡高铺、挖防鼠沟等。
3保护易感人群:收获季节不在草丛或稻草上坐卧,劳动时穿“五紧”服领口、双袖口、双裤口,身体裸露部位涂擦防虫,防止螨虫叮咬。
本病尚无特殊疗法。治疗原则是根据各期特点采取对症与支持疗法。实践证明,抓“三早一就”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治疗及就地治疗,把好三关休克、肾功能不全和出血,可以改变和阻断本病的发展,使病人越过险期,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