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能治类风湿吗
三伏贴能缓解类风湿,但难以治愈类风湿
类风湿病多发于冬季或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一个季节性,阴雨下雨之时反复发作,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中医学认为,借助三伏时节的阳气,通过把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腧穴,透达肌肤,渗入经络,以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协调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类风湿病的目的,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三伏贴能治愈类风湿吗
穴位贴敷作为治疗类风湿病的一种方法,既有其独特的一面,也有其局限性。其外用贴敷,起到“穴、药”双重功效,但作用面积小、药量轻,尤其对于很多较重的类风湿病的话,很难起到强大的治疗作用。
病情较重的病人的话还需选用综合治疗方案,才能起到治疗效果。(提示:有利有弊)穴位贴敷需要长期、多次的一个治疗,才能达到疗效,一般需要三到五年以上,也可以呢一个长期坚持应用。
三伏贴治类风湿贴哪里
肝俞穴
1.位置: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的取穴姿势,肝俞穴位于背部脊椎旁,第九胸椎凸骨下,左右旁开1.5寸(或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3.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阳陵泉
1.位置:
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即为本穴。
2.取穴方法:
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
3.功效:
降浊除湿,阳陵泉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舒肝利胆、强健腰膝的作用。
悬钟穴
1.位置:
悬钟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2.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卧位,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处取穴。
3.功效:
清热生气、悬钟穴有泄胆火、清髓热、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平肝熄风,舒肝益肾。
大杼穴
1.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足三里
1.位置: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2.取穴方法:
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3.功效:
“足三里”的确是治疗神经衰弱 的穴道。指压此处能使自身血液顺畅,情绪稳定,消除疲劳,治疗神经衰弱的效果非常显著。
三阴交
1. 位置: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取穴方法:
首先先正坐屈膝成直角,除大拇指外,其它四个手指并拢,横着放在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的地方)上方,小腿中线与手指的交叉点就是三阴交穴。
3.功效:
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脾俞穴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外散脾脏之热。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曲池穴
1.位置:
当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桡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2.取穴方法:
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屈肘,于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2.功效:
清热解表,散风止痒,消肿止痛,调和气血,疏经通络。
身柱穴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命门穴
1.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三伏贴治类风湿配方
药物配方:威灵仙、防风、生川乌、草乌、马钱子、白芥子、黄芪、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各等量混合研为细末,加生姜汁调和。
三伏贴治疗风湿敷贴方法
将前上药共研成细末,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备用。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然后将药饼放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等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