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患有骨刺
骨刺只是通俗的叫法,它的医学名称叫骨赘,它可存在于身体的各个关节处,与衰老、长期保持某个固定姿势、长期磨损等有关。通常中老年人有脚后跟上面疼痛的问题,就多见于骨刺,往往通过X光片可观察到根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由于骨刺隆起可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摩擦、劳损,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引起足跟疼痛,其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明显关系。
怎么治疗
很多人认为骨赘有害无利,一旦发现就应立即去除。实际上它对人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它可以起到固定作用。比如,有的患者长期腰痛,几年后腰痛好转了,结果拍片发现腰椎长了骨赘,增加了腰椎的稳定性。建议骨刺引起的脚后跟疼痛不大严重的就随它去吧,过段时间就会好的,但若是疼痛难忍,还是要尽快就医诊治。
可能是外伤引起
脚后跟上方2-3厘米疼可由局部外伤引起疼痛,此类疼痛多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如跟骨骨折、骨裂、跌打外伤等,主要表现为疼痛明显,肿胀和压痛,行走困难。也可因短期运动剧烈或运动前没有注意热身而出现脚后跟肌肉或韧带拉伤导致疼痛现象。
怎么治疗
有外伤疾病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日常做好康复训练,不要急于参加剧烈运动;对于平时健康的人群来说,也要避免久不锻炼就过度锻炼、不充分热身的行为,有脚后跟疼痛时,可涂抹一些跌打损伤、舒经活络的药物,采用下面的热敷方法法予以缓解疼痛,注意修养脚部,避免加重损伤疼痛。
附:热敷方法
1、准备一条可利用热毛巾,或是暖水袋或暖宝宝。
2、直接敷于脚后跟部位,水温在50度以内,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3、期间如温度下降了,要及时更换温水,可多包一块大毛巾或放于两层毯子之间保温。
注意
经常观察放置热水袋部位,防止烫伤。如有皮肤红肿,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凡士林保护皮肤。
可能是无菌性炎症
脚后跟上疼痛,常见的原因跖筋膜炎、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滑囊炎的无菌性炎症,多因慢性劳损、运动损伤引起,跟我们日常认识的细菌感染不一样。
怎么治疗
建议先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排出骨折、骨裂等疾病的可能,待医生确诊为无菌性炎症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一般以服用镇痛消炎药物或康复保守治疗为主,日常注意休息,减少负重运动、日常穿着舒适的鞋子,尤其的高跟鞋,更要少穿,尝试做做有利于足跟复健的拉伸训练,如:
1、毛巾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腿伸直,用一条毛巾环绕患侧足底,双手握住毛巾进行脚踝的牵拉训练。
2、踩台阶牵拉训练
前脚掌踩在台阶边缘,患侧脚后跟缓缓向下落,直至感到脚底和跟腱牵拉感。
3、按摩牵拉训练
取坐位,将患脚放到对侧的膝关节上方。先进行小腿肌肉的放松按摩,然后用手握住脚趾掌侧,往背侧牵拉。
注意
每次训练,次数不在于多,建议每天练习3组,每组做10下。而在于动作标准,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可能是长期劳损导致
足底的肌肉腱膜有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的作用。长期的行走、站立、过度的负重等,使足底筋膜、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导致肌肉腱膜等造成劳损,进而可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怎么治疗
长期劳损需要通过长期的修养,让足跟部慢慢复原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日常行走或运动,不要超过1小时,当身体发疼痛信号时,就要乖乖停下来好好休息,及时缓解疲劳,可在24小时内采用冰敷的方法,止痛并促进炎症吸收,降低疼痛的程度。
冰敷方法
用冷毛巾或冷水袋湿敷伤处,可用纱布进行包扎固定,并随时注意脚的颜色,如果发现颜色变紫、发凉,应立即松开绷带或布条。
产后足跟痛多是气血亏虚
产妇在月子期间,气血两虚,容易感受外界寒凉之气的侵袭。特别是足跟部,一旦受凉就容易出现足跟部疼痛。此类疼痛属中医理论中的虚证,多由肾虚所引起,常可因产后脚部受凉所致。
怎么治疗
建议看看中医,服用一些滋补气血的药物,同食物一起食补养身,日常多泡脚、热敷、按摩疼痛部位,可逐渐调理身体,达到止痛的目的。
小儿足跟痛多为生长疼痛
正常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出现足跟疼痛多为生长痛。主要是由于骨骼生长迅速比骨骼周围的组织快,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
怎么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或者在将足跟部垫高1厘米以减缓牵扯,帮助孩子减轻疼痛程度。